药草查询

藜(lí)

中药草百科



藜

基本信息

  • 药材名称
  • 药材拼音
  • 药材别名 灰苋菜、灰藜、红落藜
  • 英文名称 goosefoots
  •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

药用部分

藜科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.的全草。

(动)植物形态

一年生草本,高0.4~2米。茎直立,具棱和绿色条纹。叶互生,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先端钝,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,基部楔形;上部叶片披针形;下面常被白粉。花小形,两性,黄绿色,每8—15朵聚成一花簇,许多花簇集成人的圆锥花序;花被片5,卵形,背部中央有绿色隆脊;雄蕊5枚,伸出花被外;柱头2,不露出花被外。胞果稍扁,近圆形,包于花被内。花期8~9月,果期9~ 10月。

产地分布

生于村边、菜地及林缘草丛中。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。

采收加工

夏季割取地上全草,切段,阴干备用或鲜用。

药材性状

全草长30—200厘米,光滑无毛,常卷缩。茎粗壮,有明显的5条棱,下部常有紫色条纹,全株黄绿色或灰绿色,叶互生,皱缩,展平后为卵形、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6~ 15厘米,宽5~12厘米,边缘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,基部楔形。疏散的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。气微,味淡。以茎叶色绿者为佳。

性味归经

性平,味甘。归经暂无。

功效作用

清热、利湿、杀虫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。

临床应用

治痢疾、腹泻、湿疮痒疹、毒虫咬伤。内服,煎汤,用量5~15克,外用适量,煎水漱口或熏洗;或捣涂。

药理研究

全草含挥发油。叶的脂质中68%是中性脂肪,内含棕榈酸、廿四烷酸(carnaubie acid)、油酸、亚油酸及谷甾醇、廿九烷(nonaeosane)、油醇(oleyl alcohol)、蜡等。根含甜菜碱(betaine)、氨基酸、醇、油脂等。种子含油5.54%~14.86%。藜的70%醇浸剂用于蛙、蟾蜍、鸽、小鼠、豚鼠、兔等,对呼吸先兴奋后抑制,终因呼吸麻痹致死;也有降压和抑制心脏的作用;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运动,对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缩,对骨骼肌和运动神经常麻痹作用,但连续用于兔和小鼠,可逐渐产生习惯性,使麻痹作用减弱,同时耳壳、四肢、尾根等处发生充血、浮肿、出血等症状,且可因紫外线照射而增剧。

化学成分

全草含挥发油。叶的脂质中68%是中性脂肪,内含棕榈酸、廿四烷酸、油酸、亚油酸及谷甾醇、廿九烷、油醇、蜡等。根含甜菜碱、氨基酸、甾醇、油脂等。种子含油5.54~14.86%。

使用禁忌

有微毒。

配伍药方

① 治痢疾腹泻:灰藋全草一至二两。煎水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 ② 治皮肤湿毒,周身发痒:灰藋全草、野菊花,等量煎汤熏洗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 ③ 治疥癣湿疮:灰菜茎叶适量,煮汤外洗。 ④ 治毒虫咬伤,癜风:灰菜茎叶,捣烂外涂。 ⑤ 治龋齿:鲜灰菜适量,水煎漱口。(③方以下出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 ⑥ 治白癜风:红灰藋五斤,茄子根茎三斤,苍耳根茎五斤。上药晒干,一处烧灰,以水一斗,煎汤淋取汁,却于铛内煎成膏,以瓷合盛,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,生研,又入铅霜一分,腻粉一分相和,入于膏内,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(两),入膏内调搅令匀,每取涂摩所患处,日三用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用户评论

您还未登录,无法发表评论!
快来留下你的脚印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