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草查询

岩黄连(yán huáng lián)

中药草百科



岩黄连

基本信息

  • 药材名称 岩黄连
  • 药材拼音 yán huáng lián
  • 药材别名 岩胡、岩连、菊花黄连、土黄连
  • 英文名称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
  •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

药用部分

罂粟科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.的全草。

(动)植物形态

多年生草本。根倒圆锥形,肉质。茎单一或丛生,高15~20厘米。叶互生,基生叶柄较长;叶片革质,羽状复叶,小叶片3深裂或3浅裂,最后裂片先端圆钝,或微有浅裂。总状花序顶生,有长梗,花金黄色,距近圆筒形,花瓣先端微2裂。蒴果线形,膜质,黄色,有毛,成熟时2瓣裂。种子细小。花期6~7月,果期7~9月。

产地分布

生于海拔500~1200米的悬崖陡壁的岩石缝中或岩石边。分布于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西藏、广西等地。

采收加工

秋后采挖,除去泥沙,切段,晒干。

药材性状

根呈类圆柱状或圆锥状,稍扭曲,下部有分枝,直径0.5~2厘米。表面淡黄色至淡棕色,具纵皱裂纹或纵沟。栓皮发达,易剥落。断面不整齐,似朽木状,皮部与木质部界限不明显,质松。叶具长柄,卷曲柔软,长10~15厘米。叶片多皱缩破碎,淡黄绿色,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,一回裂片常5枚,奇数对生,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。气微,味苦涩。

性味归经

性凉,味苦。

功效作用

清利湿热、散瘀消肿。属清热药下属的清热解毒药。

临床应用

用量3~15克,煎服;外用适量。用治疮疖肿毒、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。

药理研究

药理实验表明,所含生物碱具有镇痛、安神等中枢系统抑制作用;还具有抗炎、利胆、免疫调节、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。体外抗菌试验初步证明其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脱氢卡维丁,该成分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,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无抑制作用。

化学成分

有效成分主要为总生物碱,分析发现有10多种,其中包括小檗碱、卡维丁、白蓬叶碱、脱氢卡维丁(岩黄连碱,含量约为0.38%)等。

使用禁忌

尚不明确。

配伍药方

1.治朦皮火眼翳子:岩黄连3克,龙胆草3克,上梅片1.5克。共研末, 装瓷杯内蒸透后,用灯草蘸药入眼内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2.治痔疮出血及红痢:岩黄连15克,蒸酒60克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用户评论

您还未登录,无法发表评论!
快来留下你的脚印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