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草查询

蝉花(chán huā)

中药草百科



蝉花

基本信息

  • 药材名称 蝉花
  • 药材拼音 chán huā
  • 药材别名 虫花、蝉菌蝉蛹草
  • 英文名称 Cordyceps cicadae Shing
  • 功效分类 平抑肝阳药

药用部分

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的子座及寄主尸体(菌核)。

(动)植物形态

孢子梗束丛生,由蝉幼虫的前端发出,鲜时白色,高1.5~6厘米。柄分枝或不分枝,粗1`2毫米,有时基部联结,顶部分枝并有粉末状的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长方卵形,两端稍尖,6~9微米×;2~2.5微米,常含2个油滴。

产地分布

生于竹林或树林中,寄生于小蝉的幼虫体上。分布于浙江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采收加工

于6~8月,在竹林或树林中采挖。挖出后去泥土,晒干。

药材性状

长椭圆形,微弯曲,长约3厘米,直径1~1.4厘米,形似蝉蜕。头部有数枚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,长条形卷曲,分枝,长2~5厘米,质脆易断。虫体表面棕黄色,大部分为灰白色菌丝包被,折断后,可见充满粉色松软物质,气微香。

性味归经

性寒,味甘。归肝经。

功效作用

清热祛风、镇惊明目、退翳透疹。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。

临床应用

用量3~6克,煎服或入丸散;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用治小儿惊风、目赤肿痛、麻疹不透、惊痫、夜啼、心悸等。

药理研究

研究显示,它具有抗肿瘤、镇静催眠、解热镇痛、改善肾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,且富含糖原、甘露醇、多种生物碱等活性成分。

化学成分

含虫草素、麦角碱等。目前多为民间药用,系统研究资料甚少。

使用禁忌

尚不明确。

配伍药方

1.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蝉花散,处方为蝉蜕(洗净去土)、谷精草(洗去土)、白蒺藜(炒)、菊花(去梗)、防风(不见火)、草决明(炒)、密蒙花(去枝)、羌活、黄芩(去土)、蔓荆子(去白皮)、山栀子(去皮)、甘草(炒)、川芎(不见火)、木贼草(净洗)、荆芥穗各等分。此方主治肝经蕴热、风毒之气内搏、上攻眼目、翳膜遮睛、赤肿疼痛、昏暗视物不明、隐涩难开、多生眵泪、内外障眼。每服二钱,用茶清调服,或用荆芥汤入茶少许调服亦可,食后及临卧时服。 2.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的蝉花散,处方为蝉花(和壳)、白僵蚕(直者,酒炒熟)、甘草(炙)各7.5克、延胡索5.4克。此方主治惊风、夜啼、咬牙、咳嗽、咽喉肿痛。一岁小儿每服0.25克;四至五岁,每服1.5克。食后蝉壳汤下。

用户评论

您还未登录,无法发表评论!
快来留下你的脚印吧~